从“外转求医”到“家门口看好病”,从学科空白到“四中心二平台”崛起,从“大锅饭”困局到主诊医师负责制破冰——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的两年蝶变,既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扎根的缩影,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鲜活注脚
马生随是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人。他告诉《瞭望》新闻周刊,10多年前就时常感觉“两脚冰凉、两腿乏力”,四处求医也没找到病根,直到2年前突然腿疼到“完全走不了路”。
那次医生给出明确诊断:马生随患有主髂动脉闭塞。这是一种因动脉粥样硬化和(或)血栓形成,导致腹主动脉下段及双侧或单侧髂动脉闭塞,进而引发远端肢体组织缺血性改变的疾病。
医学研究认为,若不采取支架植入术、动脉旁路术等有效手段及时治疗,待该病进展到晚期,患者截肢风险将明显地增加,合并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也会上升。
2023年3月,马生随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(下称交大一附院)接受人工血管旁路手术,将体内数十厘米长的闭塞段疏通,后回到正常状态行走。
未料今年6月,马生随又出现同样症状需要手术。不同的是,这一次手术,马生随选择在榆林本地完成。
马生随为何放心在榆林本地完成手术?2年时间,榆林当地的医疗发生了何种变化?
交大一附院副院长、榆林医院执行院长佘军军教授(左一)为 90 岁高龄患者实施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(2024 年 3 月摄) 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供图
马生随2023年面临第一次手术时,也曾考虑在榆林治疗。“但是榆林市第二医院(下称榆林二院)的医生告诉我,医院没有开设相关专业,这个手术他们做不了。”
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北部,气候相对寒冷,居民膳食以肉类居多,且喜多盐饮食,心血管疾病等较为多发。但当地优质医疗资源不足,区域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患者外转就医的情况此前比较普遍。
为解决群众就医需求与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,一张改变榆林医疗格局的蓝图在2023年徐徐展开。
这年7月,作为陕西省唯一入选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项目单位,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(下称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)正式获批。
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是在陕西省委省政府、榆林市委市政府、西安交通大学及第一附属医院的坚定支持下,以交大一附院为输出医院、原榆林市第二医院为依托医院,同心协力建设而成。
这意味着,拥有92年历史的榆林二院将以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的新身份,向着“辐射引领陕、甘、宁、蒙、晋交界区域的医疗服务高地”目标,开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崭新一页。
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现有编制床位1450张,医护人员2100人,是榆林当地3所三级甲等医院之一。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后,他们聚焦当地发病率高、外转就医集中的病种,着力建设“四中心二平台”:心脏中心、肿瘤中心、肾病中心、骨病中心;手术平台、检查检验平台,并全方面提升急诊/重症医学、神经科学、妇儿科等学科群。
以往,榆林市周边300公里区域内没有心脏外科、血管外科。经调研筹划,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于2023年9月开设介入血管外科和心血管外科。不仅补齐区域学科断点,而且切实解决了群众求医路程远、复诊不方便的难题。两个学科成立不到2年,就诊突破10686人次,完成疑难危重复杂手术4639台。
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不断探索和应用前沿医学科技,已开展新医疗新技术317项,这中间还包括世界首例3项、全国首例1项。
这两手牌打下去,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在当地和周边省市群众心中的分量应声提高。
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的业务量由此大幅攀升。统计显示,医院2024年门诊就医136.63万人次、出院6.43万人次,分别较2023年增长18.21%、21.38%。
变化还直观体现在患者流向里:不仅留下了本地患者,而且渐渐赢得外地患者信赖。来自27个省区市的异地就诊患者从54393人增至71595人,增幅31.63%。2024年医院转外就医患者下降98.77%,2025年上半年转外就医患者实现清零。
马生随的主刀医生刘建林说:“以前榆林二院的医生把疑难复杂疾病查出来后,诊疗基本结束。很多患者会转去西安、北京等地进一步治疗,这说明不少老百姓不相信当地的医疗能力。现在则不同,不仅我们这些外援医生来了,而且带动本院医生成长,老百姓自然不用舍近求远外出求医。”
这位63岁的“王牌”教授2023年决意“下沉”榆林医院,从零开始搭建介入血管外科,最重要的理由是心头的一个数据:“据我所知,交大一附院血管外科1/3的患者来自榆林。”
刘建林来到榆林后,在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全力支持下,自称“拼命三郎”的他,在40个小时里找到一处能容纳16张床位的场所、物色了4名医生、挑选出10位护士,随后培训医护、整理病房、备齐敷料……40个小时后,介入血管外科正式收治病人并实施手术。
白和平此前在榆林二院胸心大血管外科工作已有12年,在榆林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中青年翘楚。
他告诉记者,让他叹服的,除了刘建林的进取,还有他的精湛:“大家都是干这个活儿的,手上的功夫一望可知。刘建林主任的手术水平出神入化,大家跟着他学到很多,他是我们努力的方向。”
白和平的这些感受,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闻——多位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本院医生表示,交大一附院本部专家与榆林医院本院医生共同手术的占比达到97.15%,这种传帮带大大促进了他们业务能力的进步。
刘建林的3条带教经验是:一要强化规矩,不厌其烦强调诊疗规范;二要躬身示范,手把手演示手术技能;三要放手不放眼,随时盯住手机远程视频指导。
他解释说:“手术往往没有重来的机会,我这1年多即便人在西安,心和眼也基本没离开榆林,时时都悬着心。大家也挺努力,开科不足2年,已完成4427例次手术,其中不乏复杂主动脉夹层等疑难危重手术。”
刘建林对此非常骄傲:“这么大的手术量,是大家没黑没白、一例一例完成的,我们科也获评2024年陕西省劳动竞赛优胜班组。”
像刘建林这样肩负支援使命的中坚力量,交大一附院先后派出50余名。这支长期驻榆的队伍中,既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知名专家,也有中青年骨干,涵盖管理、临床、科研、护理等多个领域。他们中副高及以上职称者占比58.5%,硕士、博士占比61%。此外,交大一附院还柔性派驻专家超过1665人次。
截至目前,这些来自交大一附院本部的专家已在榆林医院特需门诊出诊1611人次,接诊15070人次,患者满意度接近100%。
专家团队的支撑,让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对一些疑难危重复杂手术不再望而生畏:胃肠外科佘军军教授持续探索疑难、危重和高龄患者的胃肠道肿瘤诊疗新技术,消化内科和水祥教授实施胃肠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,心血管外科王海晨教授攻坚复杂心脏手术,心血管内科强华教授主导榆林首例左束支起搏器植入术……在他们的引领下,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多个学科的业务水平呈现多点突破的良好态势。
专家团队的支撑,也让榆林医院的科研能力稳步提升。既往数十年,医院获得省级科研项目仅3项。自启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来,医院搭建中心实验室,支持开展过敏性鼻炎等沙地相关性地方病研究,已获批省级人才与科技项目16项、市科技计划项目27项,首次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发表文章。
除了有实力强大的交大一附院本部医生坐镇,传帮带教、贴身示范,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提升医疗能力的另一法门,在于培养本院医生,助其本领渐强。
在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、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强华看来,自己帮扶榆林医院的职责之一,就是帮助科室带出一支成熟队伍,让更多医生成长为独立术者。“我常在科里讲,大家在学业上一定要攀高,要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人才计划,去读硕士、博士,去一流医院培训,开阔眼界,提升能力。”
强华所说的人才计划,主要是指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的“伴飞计划”和“千人计划”。
“伴飞计划”瞄准医院骨干人才的学历提升。据了解,医院选送159人进入西安交通大学预科班,其中33名“伴飞计划”学员通过该校同等学力入学考试,2名学员考取博士研究生,31名学员考取硕士研究生。
“千人计划”着眼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榆林市人才培训基地奠基。榆林市计划用5年时间,为榆林培养不少于1000名优秀医疗卫生人才。目前,2批次310名学员获得在交大一附院本部学习的机会。
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党委书记赵文玉介绍,医院组织承办多项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,如临床新进展国际讲坛、陕甘宁蒙晋胃肠道肿瘤学术研讨会、“一带一路”胃肠肿瘤诊疗与研究国际培训班等。
同时,医院还开展从理论到临床等多方面培训,举办聚焦微创和精准诊疗技术的“手术直播周”活动、由院士和全国学科主委开讲的“大家名医讲坛”等,旨在提高诊疗能力、激发研究热情,助力将高质量救治、高水准手术、高标准理念等融入日常诊疗。
此外,很多科室也在营造自己的学术氛围。“各科室都在培育自己的特点、医生们也在寻找自己的兴趣点,很高兴看到大家朝着科有特点、人有专长的方向努力。就拿我们骨科的学术沙龙来说,以前临床大夫对学术积极性不高,现在参加沙龙的人慢慢地多。”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骨科主任张小卫说。
接诊多了、高手来了、本领涨了……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的这些变化,让操盘手佘军军很是欣慰。
佘军军是交大一附院副院长、知名胃肠外科专家。他和记者说,2023年8月接到担任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执行院长通知的那个瞬间,他就认准这是一件大好事,一定要把这件好事做实、做好。
佘军军领衔的管理团队从平移交大一附院管理制度——调整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会议制度和议事程序,规范医院党委会、院长办公会等开始,着眼保稳定、促发展、攀高峰3个不同阶段,谋划了“双主任、双护士长”工作机制,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、“全院一张床”、绩效分配制度改革、目标考核责任制等多项改革措施。
佘军军认为,彼时医院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于绩效分配的“大锅饭”模式不对路:“医院当时按照职务、职称等核算收入,大家干多干少一个样,当然就倾向于做简单手术,难度稍大就往外推,医院发展很被动。”
他解释说,主诊医师负责制就是将医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诊疗工作,由主诊医师作为医疗小组绩效、管理等的第一责任人。“主诊医师要对小组的医疗质量、奖金收入负责,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,需要揭榜挂帅通过医院的遴选聘任,然后主诊医师挑兵挑将,3人及以上成组。主诊医师负责制下,如果科室主任申报主诊医师不成功,就得当下级医生。”
在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王贵荣看来,主诊医师负责制对医院触动很大:“它把每个人的干劲都激发出来,绝大多数职工也实实在在从医院的发展中获益。我们科病床全年超负荷运转,在业务增长、人员能力提升的同时,薪酬也实现倍增。这一制度随后在更多科室推行。”
主诊医师负责制打破“大锅饭”后,试点科室出现床位不够住、收不进病人等情况,佘军军乘胜追击,启动第二个大动作——“全院一张床”跨科室收治。
熟悉医院管理的人都知道,“全院一张床”是一项动真碰硬的改革——它是要在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,打破科室间床位壁垒,统筹调配全院床位资源,实现跨科收治患者,让原先“住不进”的患者能及时住进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,有效缓解住院难和医疗资源利用不充分之间的矛盾。
“我们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,在全院统一调配床位,按照病区相邻、病种相近、病情适配的原则跨病区安排住院,让床位随着患者‘活’起来、医生跟着患者‘跑’起来。”佘军军说。
佘军军对这项2024年6月开始的改革寄予厚望:激发各科室守土有责的意识,倒逼科室盘活床位资源。
2024年,目前试点主诊医师负责制的14个科室四级手术量大幅度增长,如泌尿外科增长近9倍,胃肠外科增长3倍,耳鼻咽喉科增长2倍;
2024年,医院平均住院日下降10.79%,但床位使用率从84%提升至最高98.8%,急诊滞留患者大幅降低;
2024年,医院CMI值(病例组合指数,用来衡量医院或科室收治病例的疾病复杂程度)同比提高9.57%,大幅度的提高至陕西省综合医院第4名;
2023年,医院“国考”(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)排名上升约500位次,从2022年的C++提升至B+;
“好多人跟我说,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职工的精气神不一样了,总是很有干劲的样子,我听了特别高兴。打造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圈,让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这块金字招牌在榆林放光发亮,我想我们初步做到了。”佘军军说。
谈及未来,他说:“我们将继续下沉医疗资源,扎实开展紧密型医联体建设,推进区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持续上升,不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信任和使命。”■